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北京—上海”科研实习归来

时间:2013-10-21浏览:27

    为期六天的“北京-上海”线中科院研究所之行于20日下午,在同学们的满足和疲惫中结束。无论是对于24名同学,还是领队的虞正亮老师、顾若水老师,都是一段值得记忆的经历——同学们在中科院化学所、有机化学所中触摸到了真正的科研生活,而老师们则劳其筋骨,费神地悉心照顾,一路欢乐,把足迹跨过了祖国南北。

 

 

 

    在8月13日下午在环境资源楼会议室的准备会议后,于14日下午出发,15日上午到达北京。走进化学所,这个毗邻北大、清华的研究所谦逊地矗立在繁华的北京街道,里面却是沉静的,学生或研究员身影匆匆。而研究所对我们的欢迎却特别热情,上午,杨国强副所长热情地向大家介绍研究所的历史,化学所作为综合性的研究所,光辉的发展历程和它对国家特殊的贡献,令在场的同学们倍感振奋。当提到科大的学生,他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是科大的毕业生张闯,获得院长特别奖,这是科大学生的一个优秀代表,给在座的师弟师妹们一种骄傲和鼓舞。杨副所长还热情、细致的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几位科大师兄被邀请来到座谈会,谈化学所的生活,谈科研,不亦乐乎。

 

 

 

 

 

 

 

 

 

 

 

    化学所安排参观了中科院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光化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活体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在师兄师姐的详细讲解下,了解实验室的工作方向,并进入实验室内部参观,获益匪浅。从一座实验楼辗转到另一座,一下午的疲倦在化学所宣传片《化学所style》中消失了,这是一部所里的师兄师姐自导自演的宣传片,轻松诙谐,将镜头聚焦在化学所每个角落,他们对化学所的特殊感情都包含在笑声里了。

 

 

    周六,化学所安排了大巴车将大家送到北京园博会,这里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园林景观,一百多个场馆令人目不暇接,无论是现代的园林体验,还是玉石馆里的珍奇,或者凝聚着当地风情的岭南馆中的传统民居,穿行在道路上的花车,又因天公作美,游览变得高潮迭起,只恨时间易逝,这成了北京之行的告别式,因为当晚,大家即将前往上海。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从园博会回来,光化学实验室的赵永生老师正在等待大家,并亲自邀请同学们到他实验室,参观大型的光学仪器,飞秒激光设备,还有用于材料测试的自制的仪器,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回答得详细有加,由于之前去赵老师组的科大同学表现优异,因此他也热切的希望科大的同学能加入他所在的课题组。

 

 

 

 

 

 

    经过一夜的旅行,18日,同学们到达了上海有机所,大家有机会在下午尽情地了解这座繁华的城市。19日,观看过有机所宣传片,大家鱼贯进入有机所图书馆,这里有着丰富的期刊资料、专业藏书、数据手册,同学们有幸翻开这些珍贵的图书,除了惊叹就是爱不释手;随后,沈其龙和俞飚老师分别介绍了所内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天然产物合成以及新材料方面,多有涉及,也刻画出有机所的大致研究方向。在参观实验室时,大家饶有兴味地观看果蝇和600M核磁仪,不时发问。

 

    20日上午,我们有机会聆听到赵刚、施敏、康经武、黄晓宇四位老师的讲座。赵刚老师向大家介绍绿色化学和催化的概念,阐明氟化学对于国家新材料研究的意义,并展示了课题组在氟化学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施敏老师则从21世纪以来化学的发展角度,详细地介绍金属有机化学的成就和前景;康经武老师以具体的例子说明当今仪器分析的手段对于活性有机小分子鉴定的重要作用,诚挚地传授科研的思路,希望大家在交叉学科上有所突破;黄晓宇老师主要针对他所研究的高分子的自组装,以丰富的图片展示大分子自组装的效果,对于两亲性分子,以及自组装时影响因素都进行讲解,引人入胜。

 

 

 

 

 

 

    合影留念之后,用毕午餐,便是与上海说再见的时候,这片热情的土地印着几遭来来回回的脚印,突来的大雨,食堂前的猫咪,都成为花絮,留在上海之行的记忆里。

    6天,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留在同学们心中的,除了繁忙和疲惫,更多的是对科研生活的体验,看见学长们如何从本科生走向科研工作,这样的蜕变是最好的范本,而那些艰深的科研内容,尽管对于它们的理解似是而非,却足以留下模糊的印象,拓展视野,对今后的学习有所裨益。活动得到了学校学工部和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支持,各个研究所则对组织讲座、参观、食宿等方面的给予了大力支持。

 

“所系结合”夏令营化学院二队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分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