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胡文平研究员报告会圆满结束
为了体现“全院办校”的精神,贯彻“所系结合”的理念,学校组织了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系列报告会。在化学院杨金龙院长和相关领导的布置和安排下,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胡文平研究员应邀来我校进行交流。
四月十七日晚,胡文平研究员来到水上报告厅,给化学院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做了一场题为“从学生到老师——我的一点体会”的精彩报告。
报告会具体由化学院团委书记丁家富老师组织安排,并由分管本科教学副院长汪志勇教授主持。在报告中,胡文平研究员生动风趣的介绍了中科院化学所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概况,鼓励大家努力学习,献身祖国的科学事业。同时结合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教导大家如何当好一名学生,如何为将来的老师和科学工作者做好前期的准备。在日常学习和科研工作中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特别对于研究生同学,不仅要努力获取知识,而要敢于和善于创造知识,并将创造的知识传播出去,科学而又实事求是的写好研究论文。
图片一、胡文平研究员给同学们做报告
胡文平研究员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引经据典地刻画了“师生之道”。通过对导师和学生形象的比较与分类,深刻的剖析了导师与学生的之间的关系。是传与帮、教与学,更是指与导,放与推的关系。“牧羊式”比“圈养式”更能出创新型人才。并借用中医理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宏观概论来强调师生沟通的重要性。
胡文平研究员生动而又形象的将同学和老师角色比喻成“伯乐”和“千里马”。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这两个角色是可以相互转变的,这种转变不仅是宏观的,在很多微观层面也存在这种转变。号召大家“既要做千里马,又要做伯乐”。用生动的事例告诉同学们的角色不是被动的,“名师出高徒”是中国几千来的的传统,但“高徒出名师”更是世界各地流行的趋势。
最后,胡文平研究员还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不仅对如何选择课题、选择实验室和如何处理导师和学生的矛盾等给出了精彩的回答,同时还与学生探讨了一些尖锐而又深层次的问题。
图片二、胡文平研究员与报告会组织成员合影留念
在此次报告前的下午,胡文平研究员还与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代培生及部分研究生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都生物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以及本校学生共40余名同学参加了本次座谈议。
座谈过程中,胡老师与大家共享了他自己的整个发展历程,包括专业的选择、海外博士后研究期间的切身体会、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和思想转变以及如今在北化所的科研生活等方面内容。并从一个老师的角度给大家提出了很多诚恳的建议。指导性的回答了同学们学习、生活、研究以及对未来设计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胡老师深厚的专业知识、渊博的人文素养、丰富的留学经历、准确而又幽默的问题回答不仅解决了一些困扰大家的思想问题,更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和思路,明确了同学们的目标和方向,赢得同学们的广泛赞扬。同学们期望以后能听到更多这类报告,能和更多的青年科学家座谈,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得到更多的切合实际的帮助和指导。
附注:胡文平老师简历
胡文平: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70年生。
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在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的资助下,赴日本大阪大学太阳能化学研究中心工作;2001年,在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下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第一物理研究所工作。2003年4月加入日本电话电讯株式会社(NTT),同年9月底入选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10月归国。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择优资助,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获“人才计划”结题优秀。先后被评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优秀青年工作者(2006)、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2007)、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8)、中国科学院宝洁优秀研究生导师(2009)、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9)。现接收与发表SCI期刊研究论文170余篇,其中Acc. Chem. Res.(1)、Chem. Rev. (1)、Chem.Soc.Rev.(1)、J. Am. Chem. Soc.(11)、Adv. Mater. (22)、Phys. Rev. Lett. (1)。现主要从事分子电子学的研究。
校团委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