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上午,应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杨金龙教授的邀请,中科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教育部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郑兰荪院士为化学英才班和材料英才班同学做了题为“物质结构与原子团簇”的课程报告。报告会由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分管本科教学副院长汪志勇教授主持。
汪志勇教授首先代表学院欢迎和感谢郑院士应邀为我校英才班同学授课,并简要介绍了郑院士工作经历和研究方向。
随后,郑兰荪院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基础而又常用的概念,清晰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生动的而又形象的描述,向在座的老师和学生们做了题为《物质结构与原子团簇》的课程报告。
郑兰荪院士在报告中由浅入深,从最简单的分子概念开始,融入自己独特见解和观点,将化学键和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物质不同的存在方式相互关联起来,引入“非分子物质”的概念,最后很自然过渡到原子团簇概念。再运用简单的欧拉定理、杂化轨道理论,归纳并总结了貌似复杂但实际很有规律的原子团簇微观世界。把复杂的科学问题用简单的数学模型和本科阶段的知识解释的清楚透彻。并通过C60的发现过程到诺贝尔奖的获得经历,强调了 “Sense of Science” 的重要性和培养过程。最后讲述了他领导的团队如何运用基础知识到科学研究中去,并在原子团簇研究方面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及在相关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充分展示了基础知识的深厚与牢固对创新思维产生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课程报告结束后,师生们仍意犹未尽,向郑老师请教了很多问题,对有些科学问题还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讨论。
整个报告持续了近两个小时,郑兰荪院士渊博的科学知识、严谨的科研精神和谦和的大师风范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同时也对郑老师百忙当中能抽时间来给我校本科生讲课表示衷心的感谢,同学们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讲座。
郑兰荪院士简介
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首批中美联合招收化学类研究生(CGP项目),师从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Smalley教授并获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纳米科技中心主任,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研究。运用激光溅射、交叉离子-分子束、离子选择囚禁等技术,设计了独特的激光溅射团簇离子源,研制了多台激光产生与原位原子团簇的仪器装置,建立了液相电弧、激光溅射、辉光放电、微波等离子体等多种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特殊构型的团簇及其相关的纳米结构,包括管、线、鞘/核、球、孔洞、螺旋等多种形态和多种组分的纳米结构,并研究了它们的特殊性质。合成并表征了一系列富勒烯形成的中间产物,研究了C60等碳原子团簇的生长过程,发现并总结了原子团簇的统计分布规律,建立了团簇形成的动力学方程及相关理论。在《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了三百多篇论文。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