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程组赴浙江大学进行教研交流

发布者:刘璐发布时间:2024-04-23浏览次数:31

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并加强有机化学课程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有机化学课程组康彦彪、肖斌、张清伟、张海军、张目亮、韩志勇、李光水、许毓和张国颖九位老师在415日前往浙江大学化学系进行教研交流活动。在浙江大学,他们受到了热情接待并得到了有机与药物化学研究所所长陆展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随堂听课环节,课程组成员聆听了浙江大学三位杰出教师的精彩授课,内容涵盖了有机化学的重要领域和前沿研究。首先,吕萍教授为化学系的求是班和强基班学生讲授了《周环反应-环加成反应》。吕教授详细介绍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在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探讨了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的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和立体专一性,并扩展到了氮杂环加成反应和氧杂环加成反应。接着,丁寒锋教授为学生讲解了《周环反应-电环化反应》,系统阐述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在电环化反应中的应用,比较了加热和光照条件对产物立体化学的影响,并分享了电环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实例。最后,傅春玲教授为非化学专业学生讲授了《卤代烃的消除反应》,系统回顾了卤代烃的取代反应,详细讨论了消除反应的不同机理,包括E1E2E1cb机理,以及它们在消除与取代反应中的竞争关系。通过这些课程,参与的教师们获得了丰富的教学灵感和启发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科大有机化学课程组的教师有幸参与了浙江大学化学系为吕萍教授举办的退休欢送会。吕老师在浙大执教34年,我们有幸参与了她在浙大的最后一周授课。欢送会上,浙江大学化学系的领导和教授们出席,包括前系主任王彦广教授、教学主任王从敏教授、有机与药物化学研究所所长陆展教授、副所长洪鑫教授(中科大0619校友)、以及傅春玲教授。在欢送会和座谈会上,双方共同庆祝吕老师光荣退休,并深入讨论了有机化学的教学与课程建设问题。双方详细介绍了各自化学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有机化学的教学现状及课程组建设,并探讨了未来合作与交流的可能性。这次讨论不仅加深了双方对各自教学特色和课程建设的理解,还为双方未来的合作和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机化学课程组的教师们对浙江大学化学系在有机化学教学方面采用的创新方法感到十分赞赏。浙大化学系实施了分层教学模式和过程化管理模式,这在课程组成员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浙江大学将有机化学课程的难度进行分层,专门为化学系和非化学系的学生设立不同难度的课程。化学系学生的课程不仅学时更多,而且难度也更大,这种针对性的教学确保了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基础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浙大化学系为其化学求是班和强基班的学生开设了单独的有机化学课程,这种教学策略不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而且为优秀学生创造了更有利于其个性化发展和深入学习的环境。浙江大学化学系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和激励拔尖人才,为学生未来的科研或学术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模式的介绍给本次研讨活动的参与者带来了宝贵的启发和思考,也为今后科大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浙江大学化学系的过程化管理模式也在本次交流中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浙大,成绩的考核评价体系非常注重过程评估,其中60%的分数来自过程考核,而期末考核仅占40%。过程考核的细分包括:期中考核20%、小测验20%和日常考勤20%。这种评价方式确保了学生在整个学期的持续参与和学习动力。特别是在大班教学环境中,浙大的有机化学课堂通常容纳85175名学生,这种规模的课堂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了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浙大利用了智慧教学工具如钉钉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管理大班课堂,同时通过过程化考核来确保高课堂到课率。这些措施不仅使得大班教学变得更为高效,而且通过持续的评估和反馈机制,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通过这次教学交流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有机化学课程组成员不仅从浙江大学化学系的先进教学经验中受益匪浅,还学到了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优化课程结构。这次面对面的交流与讨论让参与的教师们有机会分享彼此的教学理念、策略及成果,从而拓宽了他们的教育视野并激发了创新思维。得益于这次研讨和学习交流,学院计划鼓励更多的课程组组织类似的活动。通过继续探索和开展这样的合作机会,学院希望推动本科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并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化学专业人才。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增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环境,从而加强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