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成功举办“郭永怀讲坛”第三十六讲

发布者:刘璐发布时间:2025-09-12浏览次数:12

2025  9  10 日,在全国第四十一个教师节这一特殊日子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迎来了一场学术盛宴。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奇作为 “郭永怀讲坛第三十六讲的报告人,为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何为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精彩专题报告。300人的物质科研楼报告厅座无虚席,还有一百多名师生站在两侧及后排通道聆听了近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并参与了半个小时的热烈讨论。报告由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刘世勇教授主持。

一、概念解析:从“疑问”到“问题”

作为我国高分子物理和化学领域的资深研究者,吴奇院士以四十余年科研积淀为基石,通过辨析疑问question)、询问inquiry)和 “问题problem)之间的本质差异,以严谨的学术逻辑解构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核心要义。疑问源于好奇心的自然萌发,很多的疑问实质上是询问,不是真正的“问题”,即该疑问实际上是已有答案,但疑问者因为知识局限或阅历不够而不知而已,真正的 “问题是那些从古至今尚无答案的疑问。解决这类疑问(问题)有两种情形,其一,现有的知识不够,需要找到新的知识,即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的知识贡献(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才称得上是基础研究。而应用研究,则是利用现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果其结果不能预测其它体系或有实际应用,即使其回答了前人没有回答的问题也是没有太多的用处。这一区分不仅是语义之争,更关乎科研评价的底层逻辑。

二、知行合一:从书架到货架

为了让抽象的概念更加具象化,吴奇院士分享了自己科研生涯中的两个典型例子。第一个例子围绕大分子溶液相图中浓/稀两相浓度差对约化温度和链长的标度关系展开,他将这个问题装在心里二十年,直到遇上实验解决方案,最终才成功揭示了这一领域中尚未被认知的规律,为大分子溶液相图完成了最后一片拼图!院士强调,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必须满足两个铁律——普适性 “定量性

第二个例子同样经历了漫长的“问题”寻找过程,院士一直在寻找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希望它与社会和百姓相关,具有中国特色,并且他是解决该问题的最好人选之一。终于在2016年底寻获食品创新加工。2020年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就全身心地将其工作对象从合成大分子转向天然大分子,进入全新的应用研究。在新的领域中,他和团队提出“全食物加工”的理念,并利用大分子物理和高聚物加工的知识,将理念变成工艺,在土豆米、素肉和全豆豆腐三个项目中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不上书架,便上货架”,这是大约二十五年前吴奇院士提出的双架之喻,如今已获得许多研究者的认同,成为衡量科研价值的金标尺。

三、精神追怀:从治学到做人

报告会中,吴奇院士数次缅怀了两弹元勋郭永怀先生的事迹,高度评价了郭先生的治学态度和献身精神,他勉励在场研究生:基础研究的结果往往通过文章体现,但绝大多数文章则与基础研究毫无关系。个体总会消失的,真正的不朽是将自己融入一个不朽的东西,郭永怀先生不朽,因为他融入了民族的自立自强!贡献了教科书上知识的人不朽,因为他/她拓宽了人类认识的知识边界。他还缅怀了马兴孝教授,感恩马教授曾经告诉他,“做人和治学二者缺一不可,但首要的是做人,其次才是治学!”

报告在热烈掌声中结束。学院党委书记徐允河教授代表学院向吴奇院士赠送郭永怀讲坛纪念牌,学生献花向吴奇院士道教师节快乐!这场在教师节举办的学术活动,恰似一堂生动的科研方法论公开课,不仅为青年学者廓清了基础与应用研究的辩证关系,更以科学家身体力行的方式诠释了教育的终极意义,彰显了传道授业的师者精神。